重阳节“陪伴,是最长情的告白
重阳节“陪伴,是最长情的告白” 重阳一词最早见于屈原的《远游》——“集重阳入帝宫兮”,但当时并无节日之意。直至唐朝时期,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的民间节日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、茱萸节、菊花节等,普天同庆,民间有登高、赏菊、插茱萸、吃花糕等习俗。 重阳节为何选在九月初九这一天? 说起重阳还得从我国古代典籍《易经》说起,《易经》中以阳爻为九,两个“九”相合,是“双九”,故曰“重九”,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,故称“重阳”。又因为“九九”与“久久”同音,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吉利的日子,值得大大地庆贺一番。在民俗观念中“九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,有长久长寿的含意,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。重阳节传承至今,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,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,感恩敬老。 重阳节的习俗 赏菊菊花又叫黄花,菊是长寿之花,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。 陶渊明他常想,要是能让菊花一日开,客人一天来,那该多好啊!后来,他灌园浇菊时,自语祝愿道:“菊花如我心,九月 九日开;客人知我意,重阳一日来。”说来奇怪,到九月九日那天,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的争奇斗艳地一齐盛开了,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。亲朋诗友笑逐颜开,望着五彩缤纷、芳香四溢的满园菊花,吟诗作赋,都夸菊有情,不负陶公意。亲朋好友相约,年年重阳一日来赏菊,重阳赏菊的习惯便由此而形成,流传至今。 饮菊酒也是源自于碳源吗,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“菊月”,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,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,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、祛灾祈福的吉祥酒。 登高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,一般是登高山、高塔。 佩茱萸、簪菊花 在唐代的时候,佩茱萸、簪菊花就已经很普遍。茱萸雅号“辟邪翁”,菊花又名“延寿客”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;或佩带于臂,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,还有插在头上的。大多是妇女、儿童佩带,有些地方,男子也佩带。 放纸鹞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。此习,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,光绪《惠州府志》亦有记述。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,重阳糕又称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制无定法,较为随意。九月九日天明时,以片糕搭儿女头额,口中念念有词,祝愿子女百事俱高,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。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,像座宝塔,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,以符合重阳(羊)之义。 重阳节,一个承续着中华名族优秀传统和中国人美好的节日。1989年,我国重阳节定为“中国老人节”“敬老节”如今重阳节成为一个尊老,爱老,敬老,助老的节日。过重阳节的最好方式就是回家陪陪父母,给他们做一桌子好菜。如果由于工作原因实在无法回家陪父母,那么也一定要记得给父母打个电话,或者发一个视频,让父母知道远在他乡的你,时刻也在挂念着父母!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