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天,天气温度直线下降,身边很多孩子都咳嗽,而且咳嗽很多天都不好,这个时候,最闹心的就是父母了,因为孩子的每一声咳嗽都咳在妈妈的心上。
但咳嗽真是像一个送不走的“磨人精”,一咳就是好多天,而且刚好没两天,又卷土重来,反反复复总不好。
其实,对于孩子的咳嗽,护理正确很重要,很多孩子的咳嗽总不好,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护理方法不对。
一、首先要判断宝宝属于哪种咳?
孩子咳嗽的表现不同,导致孩子咳嗽的原因和护理方法也不太一样,所以先观察一下宝宝属于哪种咳嗽?
▶ 全天都会发作
呼吸道感染造成的咳嗽一般全天都会发作,比如感冒引发的咳嗽,宝宝会不分任何时段的咳嗽。
▶ 半夜和清晨咳嗽
多半和上呼吸道(感冒)有关,有时感冒会有鼻涕,当宝宝平躺时鼻涕会倒流到咽喉部,出现呛咳,时间往往是半夜或清晨。也可以怀疑是鼻炎或腺样体肥大。
▶ 突然的剧烈咳嗽
在进入某种环境,或是接触了某种物质后突然咳嗽,在排除刺激性气体的情况下,那就可能是过敏造成的。
▶ 没痰的咳嗽
很多妈妈以为,没有痰的干咳会轻一些,其实不然。试想一下,那些诱发咽喉燥痒的咳嗽会一直停不下来,甚至咳到干呕,而如果有痰的话,一旦咳出痰来,就会舒服多了。
▶ 有痰的咳嗽
很多妈妈觉得有痰咳嗽病情比较严重,其实刚好相反。宝宝痰多、鼻涕多更容易排出,病情并没有想象地那么严重。当宝宝咳嗽有痰了,一般代表宝宝的病快好了。
▶ 浅咳
一般就在嗓子里咳,咳嗽的频率很快,听起来很短促。宝宝痰多、鼻涕多的属于浅咳,病情往往没那么严重。但是到了晚上当宝宝平躺时,鼻涕会倒流到嗓子里引起咳嗽,使宝宝晚上经常咳醒而休息不好。
▶ 深咳
深咳的位置偏低,一般在气管、支气管和肺里头,一听就像是胸腔里发出来的声音,而且每次咳的时间相对比较长。深咳因为位置靠下,宝宝往往没有能力把痰咳出来,宝宝咳嗽很费力或者咳完以后并没有轻松的感觉,这时候病情比较严重。深咳是不分白天晚上都一样的咳,有的宝宝白天咳得会更厉害,但晚上相对较轻,反而能睡个好觉。
二、宝宝咳嗽,做好这5件事
宝宝咳嗽期间,妈妈还可以这样做,缓解宝宝不舒适的感觉:
1、少量多次喝水、湿润气道
给宝宝少量多次喝水,是必要的,有助于湿润宝宝气道、促进痰液排出,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,让疾病快点好。但一定要注意:
分多次、少量的给宝宝喝水 每次喝1、2口就行
2、拍背,促进痰液咳出
宝宝力气小,又不会咳痰,父母可以给宝宝拍拍背,促进宝宝气道内的痰液排出。
3、合理使用加湿器,缓解干燥
秋季干燥是导致宝宝容易生病、咳嗽的主要原因,所以建议妈妈在家里放一个湿度计,当室内空气湿度低于40%时,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,最好让室内空气湿度维持在60%左右。
4、补充施贝安桔梗甘草固体饮料
换季咳嗽的人会特别多,尤其是孩子,需要清肺润喉,缓解咳嗽不适。
给家人准备施贝安桔梗甘草,还原桔梗、甘草、雪梨、橘皮、罗汉果等植物本身精华,给宝宝全面补充。同时,可直接口服、温水冲调或加入牛奶、辅食中,甜甜润润的,不仅可以清肺润肺,清喉利咽,对儿童咳嗽、咽喉痛、痰多、干咳等不适症状都有很好的缓解效果。
三、宝宝咳嗽,千万别着急吃止咳药 否则恢复更慢
一般情况下,医生鼓励轻度咳嗽,是为了保证孩子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(痰液)排出来。如果一开始咳就用药“镇住”,可能有这样的危害:
1.孩子不咳了,但感染没有得到控制,气道内的分泌物会越来越多,甚至引起气道的堵塞,还可能激发新的细菌感染,严重时会进一步诱发支气管炎或肺炎。
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食药品监局(FDA)不推荐 2 岁以下儿童使用感冒和咳嗽的非处方药治疗咳嗽。
2. 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异物或刺激物,如果不通过咳嗽时排除,很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病情。
用止咳药物抑制了孩子的咳嗽反射,就好比给正在冲锋陷阵的士兵“泼冷水”。
所以,如果宝宝不是咳嗽到特别难受,还是不要随便就给孩子吃止咳药。
四、宝宝咳嗽出现这3个症状 需要赶紧去医院
1、呼吸急促,呼吸时发出异常的声音
一般性的咳嗽,家长不必着急干预,但如果宝宝出现呼吸急促(呼吸频率加快),甚至呼吸时发出异常的声音时,可能说明病灶比较深,或累及咽喉,需要特别引起注意:
喘鸣音(连续的、持久的附加声音,可能提示气道梗阻)
犬吠样(听起来像小狗叫,常见于小儿急性喉炎)
金属音(声音尖锐,听起来很接近于口簧,可能提示气管痉挛)
2、咳嗽伴气喘、喘憋
当孩子已经咳到气喘、憋气,说明已经相当严重危险了。判断宝宝出现了气喘、憋气,可以观察宝宝这些部位:
三凹征(宝宝会表现为在吸气时:胸骨上窝凹陷、或锁骨上窝凹陷或肋间隙凹陷)
鼻翼煽动(宝宝在呼吸时出现鼻翼煽动,说明呼吸比较费力)
3、不光咳嗽,还伴随高烧,而且愈发严重
严重的咳嗽已经3-5天还没有缓解,并有加重的现象,影响吃饭、影响正常活动,尤其是高烧很难退热的情况下,说明可能感染了细菌或病毒。这种情况也要及时带宝宝就医,通过相关的化验或检查,查明发烧咳嗽的病因,对症治疗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