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的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,新陈代谢旺盛,生长发育快速,“纯阳之体”,肌肤娇嫩、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,容易出现烦躁、嘴唇干裂、嗓子痛、体热或便秘的“上火”症状。
面对宝宝的“火气冲天”,家长该如何科学正确“灭火”呢?
宝宝为什么容易上火
宝宝上火总结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。内因多是由于宝宝本身的体质所引起,外因则是由于饮食等原因所引起。
1.内因:中医认为宝宝是“纯阳之体”,体质偏热,容易出现阳盛火旺即“上火”现象。而且宝宝肠胃处于发育阶段,消化等功能尚未健全,过剩营养物质难以消化,造成食积化热而“上火”。吸收消化及自身调节能力较弱,由于食物搭配不科学,引起“上火”。
2.外因:过多的肉类,过浓的牛奶、过甜的饮料、零食都相当于给身体进补,这部分高蛋白质食品的摄入就是火的来源。另外,薯片、饼干等油煎炸零食的摄入也是上火因素之一。环境引起上火,如天气炎热潮湿,水质偏热,易引起上火。
3.上火主要分为实火和虚火:大部分的宝宝上火属于实火,多是由饮食不当引起的胃火,来势比较迅猛;体质虚弱的宝宝可能会有虚火,症状虽然比较轻,但持续时间比较长,而且容易出现手足心热、潮热盗汗、失眠多梦的症状。
上火的六个“温馨提示”
有时候大人上火时总会感觉喉咙痛、牙痛、牙龈肿痛、发热等症状, 可以根据症状表现判断是否上火,可是,宝宝上火了要怎么判断呢?
提示①:眼角有眼屎——肝火
眼角眼屎的出现,说明宝宝有肝火,这时候宝宝可能会容易发脾气、脾气急、不听话。
提示②:舌头发红——心火
如果宝宝舌头、舌边发红,说明宝宝有心火。这时候宝宝通常白天很爱口渴。睡觉的时候经常出现烦躁不安、哭闹、易惊醒,身子不停翻动,有时还会咬咬牙。
提示③:嘴角泛白——脾火
宝宝有时嘴角会有些“白茬儿”,这是由于宝宝口内干燥引起的,说明宝宝有脾火。
提示④:肛门颜色变深——体火
正常宝宝的肛门应该是粉红色的,但当肠内有热时,肛门的颜色就会呈红色。有的宝宝上火后会引起便秘,排便时因肛门受干结粪便剌激出现疼痛而哭闹。
提示⑤:大便干硬——胃火
由于宝宝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全,当摄入的钙超过推荐量时,会与奶制品中的磷、酪蛋白结合,形成食积而引起宝宝上火,出现大便干结的症状,粪便硬结而量少,呈栗粒状,每隔3~5天才排便一次。排便过程延长或排便困难,排便时因肛门受干结粪便剌激出现疼痛而哭闹。
提示⑥:手心干热——虚火
如果宝宝手心是凉凉的、潮潮的,则是正常的;如果是干热干热的,晚上还容易出汗,说明宝宝有虚火。这样的宝宝体质较弱,不能吃寒性较大的食物。
宝宝上火的七大“认知误区”
误区1:只有夏秋两季才容易导致“上火”
大多数成年人容易在夏秋两季“火气冲天”,因此年轻妈妈会认为只在容易“上火”的季节才有必要为孩子实施“灭火”。事实上,儿童的脏腑和肌肤娇嫩,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,一年四季之中所有温差变化较显著的时候都有可能为孩子的“上火”造成隐患。
误区2:只要注意饮食,宝宝就会防“火”于未“燃”
饮食不正常导致的消化不良和积食只是儿童“上火”的原因之一,它同“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机体”以及“外部环境扰乱导致孩子体内水分流失过多”共同构成了孩子身体的三大“火源”。因此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儿童机体引起发热,以及气温变化引起脱水内热等也会使人体产生“内火”。
误区3:宝宝腹泻肯定是着凉
大部分年轻妈妈发现孩子腹泻,第一反应大都是孩子肠胃着凉了,却忽视了有可能是“上火”引发的症状之一。
误区4:只要多喝水、多吃水果蔬菜就能“灭火”
由于儿童的“上火”问题从未被作为炎症和病症被年轻妈妈们正确对待,因此,凉开水、水果和蔬菜常用作“以水祛火”。事实上,凉开水、水果和蔬菜只对消化和饮食紊乱造成的旺盛胃火具有效力,对于心火过旺、肝火过旺和脾火过旺的问题便会束手无策。
误区5:拖延用药治疗
很多妈妈会认为,宝宝上火很常见,并不要紧,身体自行调节一下,就自然会好的。还有一些妈妈认为,"是药三分毒",对药敬而远之,不能宝宝一上火就吃药。
误区6:滥用成人药物
不少家长认为,宝宝上火和大人一样,喝些凉茶就可以,或者将成人吃的"去火"药物,减量给宝宝吃。这些方法都是有损宝宝健康的做法,对宝宝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。
误区7:自抓中药
有的妈妈会用“土方法”,自己抓些药煲给小孩喝,或者根据经验,去药房抓药煎。对此,专家就指出“给小孩煲凉茶喝”是很不科学很危险的。
宝宝上火有哪些措施?
✔平时注意给宝宝补充水分,饮水以白开水为主,不宜饮用含糖饮料。
✔避免过度喂养和暴饮暴食。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,帮助排便。
✔如果气候比较干燥,爸妈们可以在室内放一个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。在空气清新的日子,可以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。
✔平时可以适当的给宝宝补充施贝安蒲公英菊花固体饮料,预防和改善宝宝上火引起的口舌生疮,小便黄,大便干,口臭,眼屎多,咽喉痛等症状的预防和调理,快速缓解宝宝上火症状。
|